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祝福》教案设计7
作者:13856465848  上传者:13856465848  日期:22-01-04


《祝福》教案设计
鲁迅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小说的结构。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合作探究本文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发现此课的美感,学会同情人、帮助人。
教学设想
1.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2.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3.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一)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二)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1、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3、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4、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真实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听了柳妈这段话,祥林嫂“非常苦闷”,“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柳妈的话为什么给了她这样大的精神压力呢?
    这个悲惨的可悲,就在于柳妈是以“好心人”的姿态来劝告祥林嫂解脱苦难的。而实际上是柳妈把祥林嫂往死路上用力地推了一把。柳妈认为祥林嫂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认为她有洗不清、赎不回的罪过。柳妈认为,要怎样才能抵罪呢?要让自己像土地庙的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你能谈谈这个“千人踏,万人跨”的含义吗?
5、    活不能、死不敢
“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为什么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从鲁四老爷家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是,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6、    惨死雪地、横遭辱骂
著名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饥寒交迫,心劳力瘁,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北风,吹乱了她全白的头发,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她能得到社会的同情吗?
祥林嫂劳动了半辈子。她为她的两个丈夫,为她的阿毛,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她在鲁家做了多年雇工,整天地做,“彻夜的煮福礼”,“抵得过一个男子”,但她的死讯传到鲁四老爷的耳朵里时,鲁四老爷却骂她是一个“谬种”,原因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
(三)       表现手法
1、  肖像描写
头发: 黑—花白—全白
肖像描写    脸颊:红—消失血色—黄中带黑
眼睛|:顺着眼—眼角泪痕—间或一轮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明确:“三样眼神”:第一次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2、  语言描写
先前:“不开一句口”。(安分守己)
后来:反复诉说“狼吃阿毛的故事”。(希望得到同情、倾诉)
(三)问题讨论
1、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明确:“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结合电影《祝福》的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明确:祥林嫂有对命运抗争的一面,甚至以死来抗争,但他的抗争是在承认社会规范下的反抗。电影中的“怒砍门槛”不符合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小说的环境和主题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
导入:关于“祝福”
(一)三次“祝福”
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第二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第三次“祝福”时,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
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四场飞雪”
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明确:,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
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冷漠的社会环境”
讨论: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就因为她身边的人们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
1、祥林嫂再嫁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惹麻烦。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2、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厌烦得头痛”了。
3、祥林嫂头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镇上的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的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还希望人们的同情,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的诅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后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再看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表现:
1、    鲁四老爷——是迫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明确:书房、两个“可恶!然而……”
①沉迷理学,大骂维新的鲁四老爷  
②固守礼教,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  
③冷酷无情,伤天害理的鲁四老爷
2、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出去,供大家谈笑。也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吧。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
3、“我”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是作品中一个“线索人物”,不是作者。“我”的反封建思想是十分强烈的。“我”与鲁四老爷谈话“总不投机”。我在四叔家作客,后来是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个“剩”字,表示主人的冷淡和客人的多余。
“我”对“魂灵的有无”的回答是含糊其词,是“说不清”,有其善良的一面,也表现了“我”的无能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1、    鲁四婶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人把她当人来看。
(二)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小结:祥林嫂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势力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要使祥林嫂获得解放,只有粉碎绞在她脖子上的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
 
四、课堂讨论:“五张账单”
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明确: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       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五、 研究性学习
课外撰写小论文,参考题目:
1、  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标题: 《祝福》教案设计7
文件大小: 30K
文件格式: zip
作者: 13856465848
下载地址: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暂无图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祝福》备课参考(2份)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祝福》ppt课件(53页)
《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
《祝福》ppt课件(66页)
《祝福》《品质》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祝福》教学案例
《祝福》ppt课件(59页)
《祝福》ppt课件(58页)
《祝福》ppt课件(71页)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祝福》ppt课件(42页)
小说《祝福》情节补写:祥林嫂之死
《祝福》ppt课件(30页)
《祝福》教学案例评析
《祝福》ppt课件(62页)
《祝福》的宏观解读:声声祝福字字血泪
《祝福》pptx课件(44页)
《祝福》教案6
《祝福》ppt课件(64页)
《祝福》详细教案
《祝福》ppt课件(83页)
《祝福》ppt课件(60页)
《祝福》ppt课件(14页)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ppt课件(99页)
《祝福》高效课堂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4
《祝福》说课稿4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
《祝福》复习练习
《祝福》导学案3
《祝福》ppt课件(40页)
《祝福》ppt课件12页)
《祝福》ppt课件(26页)
《祝福》ppt课件(55页)
《祝福》ppt课件(24页)
《祝福》复习ppt课件
《祝福》ppt课件(22页)
《祝福》ppt课件(19页)
《祝福》之人物描写教案
五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主要以《祝福》为例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