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探险”,是一种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与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2.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
3.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和思想家的深度。
4.词语积累
乙醚( ) 犁铧( ) 噎( )
虫豸( ) 脐带( ) 筛糠( )
硌( ) 真谛( )
二、 整体感知
1. 文章内容简介
本文描述的是作者是撒哈拉航线的一位飞行员,1935年,他在一次飞行中,飞机不幸坠毁在利比亚沙漠,他和同伴被困在沙漠中心。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他们依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盼望着茫茫沙漠中会出现奇迹。
2.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
(1) 在沙漠中心,“我”遭遇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2) 面对这些痛苦,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
(1) 痛苦与煎熬:
血液缺水,寒气逼人;
遭受寒风侵袭;
感到呼吸困难;
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
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
(2) 心情变化: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勇气重燃
三、 质疑探究,理解关键句
先提出问题:
1.通过预习课文,并联系作者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3.从作者的这次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接下来,老师与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来得出问题的答案。
指导:
1.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富有责任感。
2.“探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3.(1)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2)身处逆境,我们应该积极、乐观,看到生活的希望。(3)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四、拓展延伸
1.中国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描写沙漠的优美句子:
例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展现了黄沙莽莽的壮丽情景)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表明将士们戍守边关的雄心壮志)
2.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雪山时遭遇雪崩,2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指导:有两种观点:
(1)反对——大学生不具备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又没有专业人士协助,甚至没有专业的登山设备,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2)赞成——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去挑战自我,证明生命的价值,他们可以参加登山运动。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