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多年父子成兄弟》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06-04


《多年父子成兄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下面我从以下十个方面向大家进行汇报。
关于教材:
这套语文教材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凤凰传媒集团共同开发,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用“主题单元划分法”代替了以前的“文体划分法”,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革;
二是在阅读之外,还加入了口语表达、文体写作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教材的第二册第一单元,之所以经典,
1、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2、“中国父子怎样才能建立兄弟般的父子关系”,值得研究 
3、写两对父子关系究竟有何深意?值得思考
教学对象: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
他们学习十年的语文,各种文体中,他们所掌握的记叙文的知识最丰富;
但是,在记叙文写作中总感觉缺少素材,或平淡无味或没有深度。
并且,学生普遍缺乏现代教育观念,一代代错误的言传身教,恶性循环
——所以有如下设想
1、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明确层次,概括情节
2、然后通过研究问题:“怎样才能建立兄弟般的父子关系”带动文章的教学重点
3. 由于涉及两位父亲,而且性格特点相互杂糅,所以采用分组比赛、连连看、画大树等教学方式解决教学难点
 
由此我们制定了本次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1. 根据文章情节把握两位父亲的性格特点
2.学会抓住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细节表现主题
3.学习现代化教育理念,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要想完成以上目标,必须解决以下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重点2、帮助学生学会建立平等、民主的两代人的关系,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难点在于,怎样理解父亲的性格特征与“父子成为兄弟”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教法学法”有三种:
讨论分析法:问题逐层深入,迅速了解内容,理解内涵
分组学习法:分组讨论两位父亲性格特点,解决重点与难点
游戏活动法:连连看画图画等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选择填空  兴趣导入
首先通过选择填空导入课文
1、选择
请问,你和你的父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A、上下级  B、路人甲  C、父与子   D、兄与弟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选择题,必须先通过对几个选项的分析,完成填空题。)
提示:
上下级:无条件服从,不平等;
路人甲:平等,没有关爱。
父与子:不平等,但“有爱”
兄与弟:平等,且“友爱”
2、选择:
(学生大部分选择C,说明现代家庭的父子关系还存在很多问题,选择D的同学比预期的多,同时也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在这看似进步的家庭关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教学的重点。)
继续思考:以上四项中,哪一种关系才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进步?
毫无疑问是“兄弟关系”
二、分组竞赛 概括情节
班级分为两大组,分别研究两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概括与他们有关的情
第一组讨论——“我的父亲”(15分钟)
这一部分的写法比较特别:每节开头都有概括父亲特点的总起句,如 “绝顶聪明”、“随和”和“关心学业但不强求”,但实际上每一节又包含许多情节,需要逐一分析才能正确概括。比如 “聪明绝顶”一节——
其中“会刻图章”、“会画画”、“会摆弄各种乐器”体现了父亲的“绝顶聪明”。
而“养蟋蟀、金铃子和素心兰”和“给母亲做冥衣”的情节与“聪明”关系不大。一句“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另有深意;
亲手给死去的妻子做冥衣让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情与爱”,所以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情节。
第3节“父亲随和,从不疾言厉色”包含“放风筝”、“用玻璃养金铃子”和“做西瓜灯”,共同表达父亲“随和”的特点;
第4节“关心学业但不强求”更加复杂,共有七件事,其中“国文、数学、画画、书法和唱戏”都与学业有关,但是“教儿子写情书”与“陪儿子抽烟喝酒”则应该是表现另外的特点,所以可以分成两个情节。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部分的情节可以作如下概括:
1、精通琴棋书画  2、喜欢养动植物  3、给母亲做冥衣
4、爱带孩子乱玩  5、关心学业不强求  6、写情书抽烟喝酒
第二组讨论——“我做父亲”(5分钟)
  (作者写“我的父亲”时,是先写他的性格特点,后写具体事件;写“我做父亲”时,直接写事件,避免雷同。这一部分讲述了五件事,只是由于没有分段,有的详细讲述,有的一带而过,需要讨论完成。)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拼音回信2、“划清界限”3、“黑人同学”4、“闻而不问”5、叫“老头子”
 
●情节是基础,性格才是重点——
三、玩连连看,把握重点
1、要想完成连连看,首先要概括每一事件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难度并不大。
第一组概括结果如下:第二组概括结果如下:(幻灯展示性格)
2、两组分别完成连连看游戏,然后对比答案,讨论结果
(原来各组只负责学习文章的一半内容,现在他们必须同时阅读并分析讨论全文。而且分别完成更具有竞争性,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通过对比、讨论甚至辩论,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
“连连看”结果如下:
红色部分:尊重 理解 宽容       蓝色:爱孩子,爱家人,爱自然,爱生活
绿色:随和 不计较     黑色:兴趣广泛
学生在上台连线并说明理由时会有分歧,此时通过增设问题引导解决:
比如在第一组把“带孩子乱玩”与“划清界限”相连接时,第二组学生不同意。教师提示学生:“为什么母亲让儿子与父亲划清界限?为什么儿子和母亲都不愿意与父亲划清界限?”学生就能明白,从父亲的角度,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不想让他受牵连。)
    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连连看”游戏。
 
了解了情节,分析了人物,那么,文章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本文涉及事件较多,概括出来的父亲的特点也较多,如何让学生把握这些特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与文章主旨之间的关联,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进入第四个环节,探究主旨
 
四、画大小树,探究主旨
“我们常说,父亲是孩子最可以依赖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如果说父亲是大树,那么他应该是有着深厚的土壤,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
先看“大树”
你觉得,对于“父亲”来说,“土壤”是什么?“树干”与“枝叶”又分别指是什么?
讨论“土壤”时,可以提醒学生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四种角色的共同点来思考,学生得出,土壤主要是“爱”。
关于“树干”部分,学生会有分歧:教师提示:
爱,产生了“尊重”与“宽容”;“尊重”产生“民主”和“平等”;“宽容”孕育了“理解”与“随和”
讨论明确:“土壤”是“爱”,“树干”是“尊重”与“宽容”,其他都是“枝叶”部分。
再看“小树”
小树在大树的滋润下成长得如何?
根据相关情节,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小树的“土壤”也是“爱”,而且不比大树浅;“树干”同样粗壮。唯一不同的是“枝叶”部分,还不太繁茂,但是可以看出,正在茁壮成长。
 ●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两对父子关系?
(讨论明确:为了强调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和良性循环。只要父亲能把孩子当兄弟当朋友,儿子自然愿意与父亲友好相处。而且等他们成为父亲后,又会同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下一代,代代相传,良性循环)
 总结主旨:
经过讨论,我们认识到,“父亲”与“我”不是“大树”与“小鸟”的关系,
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而是“大树”与“小树”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所提倡的“平等”、“民主”、“尊重”、“宽容”的现代化的家庭关系。
  课文分析虽然结束了,但是文章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
五、热点讨论 拓展深化
1、 为什么中国的父子关系一直都很难成为兄弟关系?(5分钟)
不仅是汪曾祺,近现代以来,还有许多作家、许多父亲一直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比如王朔写了小说《我是你爸爸》,贾平凹写了散文《两代人》,鲁迅写了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随感录二十五》……
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
(讨论总结:与西方“提倡个性,尊重个体”的思想完全不同,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明显,“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传统思想严重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百姓,父子之间实质上是君臣关系,没有平等,注重的是秩序和权威。)
 2、你怎样看待“养儿防老”这一思想?(10分钟)
中国的家庭,几乎每家都想要生一个儿子,农业社会如此,现在依然不变,尤其是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后,许多生了女儿的家庭更是磨刀霍霍。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太少,而且,“养儿可以防老”,你怎样看?
讨论后教师总结:
  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为子女,相互关心和爱护是必要的。这种爱,不一定是朝夕相处,但是一定不是等价交换。它自然而然、发自本性,它平等独立,不求回报。只有这样,两代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才能走向进步。
六、作业巩固 走进生活
1.与父亲就“父子关系”话题谈一次话,事先设计好话题,并记录下谈话内容
2.阅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本文相互对照。
3.小作文:我看“国”与“家”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怎样构建和谐的父子关系,实际上,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关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思考并完成以上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文章中对“父子”关系的理解上升到生活中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的过程,课本与生活结合。)
资源整合
整合了《语文》教材、相关著作、网络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如果说这两节课还有可取之处,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点:
1.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2.通过现实问题的讨论串联起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3.关注学生的未来,既教书又育人。
当然还存在不足:
过于注重对文章的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有点波澜不惊
改进:引入更多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修身,才能具有一颗爱的心灵,才能齐家;
齐家,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两代人的关系,才能治国;
治国,才能让小“家”稳定,大“家”和谐,才能让整个国家永远安定、和平!
 
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听,敬请批评指正!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多年父子成兄弟》导学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ppt课件(11页)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3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2
《多年父子成兄弟》ppt课件3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1
《多年父子成兄弟》ppt课件2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阅读
《多年父子成兄弟》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