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九年级上(初三上) >>课文练习 >>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复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1-1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复习
观刈
白居易
【原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中考预测】
1.诗中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和《悯农.锄禾日当午》有哪些相似?
答: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3.《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刘方平
【原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本诗写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静,月光斜照着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着,天将亮了。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诗的前两句写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以虫声新透绿窗纱来表达春回大地的信息,字传神,读来亲切有味,境界全出。
【中考预测】
5.“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答: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6.“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7.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这是一幅早行图。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中考预测】
8.这首诗表现主题的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中哪些描写表现早行之早的?
答:“客行悲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心系长安的心情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梦醒。
9.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所描绘的是什么样一幅景色。答:旅行者夜宿简陋的茅店,月亮未落、雄鸡刚叫时就起来赶路,从凝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一路足迹。
10.“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槲叶、枳花是旅途上的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的景色;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
11. 商山早行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黎明时分,车马上的铃铎轻响,伴着鸡鸣,月光的余晖洒在客栈的茅屋上,桥上覆盖着白霜,足迹凌乱。抒发作者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卜算子·咏梅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中考预测】
12.《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质。
13.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答: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1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两首诗都是咏梅,为什么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品味有差异?
答: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原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春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中考预测】
15..赏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二句诗。
答: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
16..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中的“碧苔”“三四点”“黄鹂”“飞絮”等词用很准确,试分析一下。
答: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赏析】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中考预测】
17.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解析:(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18.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答:“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19.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答: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意对即可
20.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答:当时作者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可以看出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意对即可。
21.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醉花阴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 佳节又重阳一个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这里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木之,比人之瘦,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中考预测】
22.这首词起笔于一个__字,落笔于一个__字,表达了词人_寂寞无聊,相思惆怅的内心世界。
23.清代著名诗人王世贞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字字俱妙。试赏析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的妙处。
答:将帘内的人与黄花对照,做到了情景交融,既指人物的形体特征,又是其内心世界的透视,活脱脱地再现了因愁苦而身体清瘦的女词人形象。
24.请再写出一句描写的古诗词名句。
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原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上阕首先一问一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到了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惘怅感喟不已。这最后一句, 化用了杜甫
 上阕是落笔眼前引遐思,下阕则纵怀远古寄豪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指孙权,他继承孙策为吴国之主时年方十九, 但已统率着数万军,割据东南一方,连年抗击着敌人的进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是用了《三国志》中的一个典故,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指只有号称天下英雄的曹刘才是孙权的对手。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孙权的字, 这又用了一个典故,《三国志》中曹操赞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惘怅。
【中考预测】
25.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6.\\\'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 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7.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答: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骊山怀古
【原文】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赏析】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只 见 草 萧 疏, 水 萦 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 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 恨 迷 烟 树。 列 国 周 齐 秦 汉 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杜牧说阿旁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 都 变 做 了 土; 输, 都 变 做 了 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 变 做 了 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中考预测】
28. 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3 0.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的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31.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语句是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原文】
喇叭, 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
“曲儿小,腔儿大”,一语双关,言此及彼,暗指宦官狐假虎威,装腔作势。 曲、腔二字儿化,饱含蔑视情绪。“乱如麻”言官船往来之频繁,“全仗你” 句再次扣住题目,突出“喇叭”的作用。以下六句,分别以“听”、“吹”二字贯穿,字面处处写剌叭,实则句句控诉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结句以“眼见得”统摄,强调所叙事实的客观性。真是嘻笑怒骂,皆成妙文。
【中考预测】
32.曲中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是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33. 曲中运用夸张手法,对封建社会作了“灰飞烟灭,必然灭亡”的预测的语句是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4.曲中表现人们对宦官既怕又恨的心理的句子是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元旦出师表对比阅读训练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练习
《出师表》字词注释默写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上《诗词三首》同步练习2
《湖心亭看雪》理解与迁移性练习题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练习3
《岳阳楼记》基础巩固练习卷
《岳阳楼记》练习2
《我爱这土地》同步练习3
《湖心亭看雪》对应练习
《醉翁亭记》对应练习
《岳阳楼记》对应练习
《水调歌头》对应练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应练习题
《行路难》对应练习
《岳阳楼记》测试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后练习题合集
《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复习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理解性默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理解性默写
《定风波》理解性默写
秋瑾《满江红》理解性默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性默写
《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性默写
《渔家傲·秋思》理解性默写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2
《我爱这土地》同步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十首ppt课件(9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默写训练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十首ppt课件(6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十首ppt课件(107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练习试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期古诗文综合评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