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四两拨千斤”——虚词》例说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3-19


  虚词使用例说
  近十年来,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虚词的考查。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的得分率普遍偏低。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总结一下虚词使用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吃准含义
  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④这所大学非常有名,吸引了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
  ③句中“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而“五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二者相互矛盾,去掉“至少”或“以上”句子才讲得通。
  ④句中“自”即“于”,犯有叠床架屋的语病,删去其中的一个即可。
  二、分清区别
  近年来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有不少考生就是因为不能辨析它们的区别,带来了误答。
  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逐步/逐渐)
  ②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况且/何况)
  ③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看了一阵。(又/再)
  ④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一再/再三)
  ⑤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        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进而/因而)
  ①句该用“逐步”。“逐步”和“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用“逐步”。
  ②句该用“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③句中,“又”和“再”虽然都可以表示“又一次”,但又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而已经重复的动作应用“又”表示,A项中“看了一阵”“了”这一时态助词表示了“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那就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表示。问题是将“再”改为“又”,表意是否确切了呢?还没有。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因为从文意可知,不仅仅是“看”这一动作重复了一次,而是“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这一整体动作重复了一次,所以即使将“再”换成“又”,也应将“又”放在“然后”一词之后,才能正确地表意。
  ④句中,“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确实,二者意思差不多,有时也可以互用,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而不能用“再三”,本试题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描述,所以这里只能以“一再”。
  ⑤“进而”一词是“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而文句前后并无“进一步”的意思,而是因果的关系,应用“因而”。
  三、合理搭配
  汉语的虚词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但有许多是搭配起来使用的,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的规矩,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搭配的情况。
  ①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③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④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⑤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①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示递进,“而是”表示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②句“即使”只能与“也”搭配,表示假设关系。而词句是转折关系,将其改为“虽然”,后面的“但”就能与之搭配了。
  ③句中“无论”起排除作用,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它后面所跟的应该是选择性短语,而不是并列性短语,也就是说,“无论”只能与“还是”或“或者”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
  ④句,“以”应和“为”搭配,“把”应和“作为”搭配,而此句却把“以”和“作为”搭配在一起,不能不出错。
  ⑤句“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因为”或“由于”搭配。
  四、摆正位置
  一般说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随便摆放,否则会使句子不流畅,意思不清楚。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来确定。
  ①来参加会议的人较多,他因为性格内向,个头不高,所以人们一直没有特别注意他。
  ②由于他父母思想陈旧,竟然将女儿严管起来,不让随便外出。
  ③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④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复句中,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前后分句主语不同,那么关联词语就应该放在主语之前。①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人们”,二者不相同,所以应该把“因为”调整到“他”前面。②句则应该把“由于”放在“他父母”之后,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
  ③句“至于”应该放在“哪所学校”前。“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情,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学校”之前,导致了摆放的错位。
  ④句中,“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将“经过”调整到主语“他”之前。
  五、辨明关系
  为了表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虚词之前,应该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乱等毛病。
  ①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②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③大家如果不认真学好语文,就不会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①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
  ②句中,“出版多年”与“作了较大的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该删去“所以”。
  ③句前后分句缺少意义的联系。
  六、不可滥用
  虚词在语言的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虚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
  ①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②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③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⑤用词不应造成内容上的重复,否则将很容易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①句“从……中”做状语,使得该句主语残缺 ,应该把“从”和“中”删去,让“大量观测事实”充当主语。
  ②句滥用“对”,使得“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没有主语,应该删去“对”,让“种种……行为”充当主语。
  ③句中“对于……科学家、技术人员”是一个介宾短语,做了该句的状语,从而使该句缺少主语。应该把“对于”删去,让“科学家、技术人员”充当主语。
  ④句中,“深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多余。
  ⑤句中,“将”字表明说的是将来时态,而“了”表明是过去时态,两词发生的矛盾。应去掉“了”。
  七、谨防漏用
  当用虚词就该用,虚词的漏用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
  ①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②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③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④老王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①句首应该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②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该在“形象”后面加上“方面”一次,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
  ③句中,由于缺少虚词造成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 “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逻辑,应该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该在“揭发”的后面加上助词“的”。
  ④“与”的前面缺少一个介词“和”,因为“与”的宾语是“自己”,那么,后面“人”就缺少与之搭配的介词,加上介词“和”句子就正确了。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是否正确。
  1、那个星期天,我偶然得了闲暇,便去拜访了他。
  “偶然”应改为“偶尔”。“偶然”的反义词是“必然”,“偶尔”的反义词是“经常”。
  2、课题组成员认为,李教授提供的资料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化研究。
  “于”和“对”重复,应去掉“对”。
  3、许多人喜欢买股票,只是由于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
  “由于”不能用在后一分句,只能用在前一分句,可改为“因为”。
  4、在俄罗斯,社会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其巨大的生命力正来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方兴未艾”的“方”意为“正在”,前面再用“正”,语义重复,应去掉。
  5、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究竟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做出判断。
  应改为“毕竟”。“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终归之意;“究竟”,副词,一般用在问句中。
  6、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一同出国的好朋友见了面。
  应在“和”前或后加上介词“与”。
  7、新加坡的竹节虫,体色不仅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体色”和“不仅”应互换位置。
  8、你的办法固然有优点,但是也未尝有缺点。
  “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故应在其后加“没”。
  9、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难免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应改为“不免”。“不免”指免不了。“难免”指不容易避免,往往跟不好的方面,比如“没有经验,就难免要走弯路。”“搞新工作,困难是难免的。”
  10、如果能掌握各种类型的调查报告的特点,有助于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抓住中心,突出重点。
  这是假设关系复句,前面用了“如果”,后面的分句应有“就”和它呼应。
  11、小王不会喝酒,你何苦强迫人家喝呢?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此句中“何苦”应改为“何必”。
  12、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此句并非递进关系,“而且”应改为“反而”。
  13、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径自”表示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句意是说出乎意料,可改为“竟然”。
  14、各部门都要为大局着想,那种只顾局部且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必须要加以制止的。
  “只顾局部”和“忽视整体利益”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故应把“且”改为“而”。
  15、汉朝的一尺大概合现在的七寸半,这里的尺大约跟汉朝的差不多。
  “大概”和“大约”应互换位置。“大概”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 “大约”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
  16、因为他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因此,他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高塔。
  “因此”意为“因为这”,与前面的“因为”重复,应改为“所以”。
  17、根据各种证据和调查表明,月球是一个被反复“改装”过的天体,是一个特殊的宇宙飞船。
  应去掉“根据”,否则主语残缺。
  18、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最艰难的不是谋生,而在处理人际间的关系,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不是”不能和“而在”搭配,应改“而在”为“而是”。
  19、不管学习和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师生们都不怕。
  “不管”后面应跟“多么”来搭配。
  20、武汉生产的微波炉,价格不是比广州的高,就是寿命比广州的短。
  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故而“不是”应置于“价格”之前。
  21、经过他长期的学习,终于出色地掌握了电脑应用的技术。
  滥用介词“经过”导致主语残缺,可将“经过”和“他”互换位置。
  2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前两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因为”和“他”应互换位置。
  23、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
  “继续”位置不当,应置于“表达”的前面。
  24、关于日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很生气,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关于”应改为“对于”,引出动作的对象而非范围。
  25、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越发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越发”应改为“更加”。“更加”和“越发”在比喻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通用,但用于两种事物的比较时,只能用“更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资料
《“四两拨千斤”——虚词》练习题
《“四两拨千斤”——虚词》ppt课件(47页)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3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2
《“四两拨千斤”——虚词》ppt课件3
虚词介绍ppt课件
《“四两拨千斤”——虚词》ppt课件2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1
《“四两拨千斤”——虚词》补充练习题
虚词的运用ppt课件
《“四两拨千斤”——虚词》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