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2-05 |
安徽省六安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 “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 | |
| 标题: |
安徽省六安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533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