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1、 请同学们讲一个自己熟知的寓言故事,并提炼故事寓意。
2、 导入本文,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明代著名学者。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龙门子凝道记》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记叙了许多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狸狌lisheng 熙熙 xi 赤鬣lie 磔磔然zhe 度duo
三、疏通课文,掌握大意
重点理解
1、词语解释
举 咸 且 若 假 度
2、句子:
举世之物,咸无所好
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
3、 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他对世间的东西都不喜好,就是爱养猫。猫,是捕鼠的动物,他养了100多只,家里周围所有的老鼠都被捕完了。猫没吃的了,饿得整天嗥叫,束氏只好每天到集市上买肉给他们吃。猫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经常吃肉的的缘故,竟然都不知道世上还有老鼠,只知道饿了就叫,一叫就得到肉吃,吃完了肉就安闲舒适地走走,非常快乐自在。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中正遭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出来乱窜,甚至有的跌落到水瓮里去,他急忙到束氏家借了猫回去。
猫看见老鼠有两只耳朵高高竖着,眼睛突露像黑漆一样贼亮,有红色的胡须,唧唧吱吱地乱叫,便以为是什么怪物呢,所以只是环绕着瓮沿走走,不敢下去捕捉。读书人非常生气,就把猫推到老鼠堆里去。猫害怕极了,只是对着老鼠嚎叫。过了许久,老鼠估计猫没有什么本领,就去吃它的脚,猫吓得奋力一跳,落荒而逃。
四、深入细读,感悟寓意
1、 束氏所养的猫为什么丧失了捕鼠的能力?
2、 我是不是也曾做过这样一只“猫”?
3、 结合刚才所反映的问题来说一说,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
五、布置作业
1、 熟记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教学建议
拓展练习:宋濂《王冕读书》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6),依僧寺以居。夜潜(7)出坐佛膝上,执策(8)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9)。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0),冕小儿,恬(11)若不见。(《宋学士文集》) 注释 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去:离开 7、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8、执策:拿着书。 9、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众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痴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然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就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