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绝唱》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liweiyan  日期:09-09-17


《绝唱》

执教:赵磊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中学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请坐!同学们喜欢听歌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喜欢听些什么歌?

生(齐声答):流行乐曲。

(生举手)

师:你喜欢些什么歌?

生:……

师:好,请坐。你呢?

生:……

师:能不能唱一曲?

生:呃……

师:那你推荐一位同学来唱。

生:我推荐张x同学。

师:张社同学是吗?

生:张x。

师:张x同学,你来。

生:今天我为大家唱一下《童年》这首歌。(唱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呃,对不起,唱的有点高了)

(生笑)

师:有点高。没关系,继续唱。

生:(继续唱)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谢谢!

(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她唱的怎么样?

生(齐声答):好!

(点一名同学)

师:你觉得她唱的怎么样?

生:我觉的她唱的挺好的。

师:能不能详细地评价一下。

生:她这首歌,就是除了高处唱不上去以外,她的声音唱的就是比较……比较吸引人,嗓子比较嘹亮一些。听起来非常悦耳。

师:恩,请坐。

(又叫一名同学)

师:你觉得她唱的怎么样?

生:恩,我觉的她唱的……除了稍微唱的有点高,就是高潮部分唱不上去以外,其他部分挺好的。就这些。

师:请坐。看来啊,叫同学们做详细地评价就有点快了。其实啊,音乐是世界上做美妙的东西,它如春潮,如月华,如星光灿烂,如水银泻地,那么我们如何把转瞬即逝,捉摸不定的音乐或声音用文字表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声音的杰作《绝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生打开课本,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课文题目,运用ppt)

师:作者刘鹗,选自《老残游记》,这节课以同学们的自学为主,老师会参与到自学当中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下面请大家快速地速读课文。这里我要提醒大家,读完之后,记下你们的感受或者是提出你的疑问。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整的。好,下面请同学们速度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

(生读课文,ppt有课文显示)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读完一遍了。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边提问边谈感受,我们边来研读课文。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好,这位同学。

生:老师,我想请问一下,这个课题《绝唱》是什么意思?

师:课题《绝唱》是什么意思?哦,好,你请坐。哪一位同学能为他解答一下“绝唱”,谈一谈你的理解。好,这位同学。

生:我读了课文之后,我觉的“绝”字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而这个词连到一块的话我觉的是好到极点地唱。

师:好到了极点的唱称为“绝唱”。老师喜欢你这么说,“我以为”、“我觉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像这位同学一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绝唱”……刚刚起来的那位同学已经说得很精辟了。具体到我们这篇文章当中来,谁唱的绝啊?大家一起说。

生:王小玉。

师:王小玉。请同学们继续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谈一谈读书的收获。好,后面的那位男同学。请把话筒传给他。

生: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话比较难理解,就是……

师:你能读一下吗?

生: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师:以为观止矣?你是说这个词语和这个句子很难理解,对吧?哦,请坐。同学们有什么意见?看来这个问题啊,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啊想起来这样两句诗,叫“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想这两句诗的心理效应和这“以为观止”应当是一致的。谁能谈一下“以为观止”?让我们发表自己的简介。来,说错了没关系。来,你谈一下。

生:……这句话好像是无法形容它的……

师:“以为观止”是无法形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独到的见解。好请坐。你呢?

生:我认为这个“以为观止”说明这个王小玉……这个情诗跟这个说书表演都很好,然后让作者,全场的人都觉得她的表演很精彩。

师:“以为观止”,看的这里就……

生:就惊骇了,看到这里就很惊奇……

师:不用再继续看下去了。好,请坐。你还想谈。

生:我觉的这个“以为观止”就是这个说书表演实在太精彩了,大家觉得以后这个什么同类的说书表演我们就不用再去看了,因为我们以前已经看过最好的了。

师:说得真好。请坐。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刚才几位同学都提得非常好。我不知道同学们还有没有提问。好,这位同学。

生:我刚刚读到了六七两小节,觉得这两小节用了很多比喻来形容王小玉的说书,这些比喻都非常难懂,请老师为我讲解一下。

师:那我给你讲解一下,你看这个我问题先放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好,请坐,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呢?

生:老师我的问题是在第五节,“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篇《绝唱》主要写的是这个白妞的声音,为什么要写她的相貌呢?

师:哦,以貌取人是吧?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同学提的非常好。本文是写王小玉说书,那写她的相貌干什么呢?大家找一下,描写王小玉相貌的句子。谁找到了,请读一下,找到的同学,请读一下。好。

生:描写王小玉相貌的是“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师:你觉得王小玉长的漂亮吗?

生:她虽然长的不是非常地漂亮,但是这里面形容她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给人一种一看到就知道她的艺术魅力很强,她的修养很高。

师:她的气质够好。

生:对。

师:那她虽然长得不是很漂亮,但是作者着重写了他的?

生:气质。

师:气质,还有呢?刚才那位女同学读的写了她的……

生:还有她的眼睛。

师:她的眼睛,你发现她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有魅力啊?

生:对。

师:就那样一步一看,可以说是勾人魂魄,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这一步一看,明星笑容就出来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还没有解答呢!为什么要写她的外貌呢?

生:因为本身白妞她的相貌很出众,艺术魅力很高,这说明她的技艺也一定很不非凡。就根据她的相貌可以初步看出她的艺术一定是很高的。她的技艺一定很高。

师:哦,你请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他说白妞长的很漂亮,那当然艺术要搞喽!

生:我认为这个地方描写王小玉的相貌,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有人听说白妞这个名字,然后说书一直非常好,就想看一看她到底长的是什么样子,所以说在这先描写了一下她那个高尚的气质……

师:高雅的气质。

生:高雅的气质,然后就是说,更能说明她那个非常精湛的说书的技艺。

师:突出的艺术气质,可见,王小玉说书靠的是以貌取人吗?

生:不是。

师:诶,不是,靠的是她的说唱技艺。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有一个疑问,说来跟大家探讨一下。我数了一下这篇文章,一共有八段。但是写王小玉的一共只有两段。大家都知道,《绝唱》的主角儿是谁啊?

生:王小玉。

师:是王小玉。那其他的那些不是喧宾夺主了吗?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好,这位女同学。

生:我觉得他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王小玉她的说书技术精湛。

师:哦,侧面烘托出艺术的精湛。那这样吧。老师啊画一个画。(画圆)同学们,这是一轮月亮,孤零零的,不好。在这旁边啊,点缀几多白云。大家看,效果就不一样了。这叫做烘云托月,也叫做烘托。大家想想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当中,还有哪一些运用了这个手法。好,你说。

生: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里面有篇叫《口技》的。

师:哦,叫《口技》的。你能不能给同学们说一两处。《口技》的,把话筒穿给她。

生:比方说“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就是以宾客的反应去烘托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师:恩,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口技》这篇文章同学们都学过了吗?

生:学过了。

师:学过了。刚才这位同学学的很扎实。大家再说说看。也可以从其他文章当中再来联系一下。

生:《口技》里面还有这样写的,“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来形容宾客的,就是反映了,可以烘托出口技表演者他表演真正的非常地真实,让听众觉得像是真的失火了一样。

师:哦,身临其境。还有没有?后面的男生再说。

生:“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师:简单分析一下。

生:这里写出口技人道具的简单,使之写出口技技艺人的技艺绝妙。

师:好。请坐。那同学们有没有学过一首《陌上桑》的诗?没有?很快就要学到这首诗了。在这里啊,老师说一下,这首诗啊描写了一个美女,叫罗敷,但是作者并没有写罗敷长的多么美丽,而是运用了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这样写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罗敷的美丽,耕地的忘了耕地,除草的忘了除草,罗敷远远地走过来,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回头率特高,到底有多么美啊?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大家再来看课本,在我们文章当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特别是语段?运用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大家再看课文。好,这位女生。

生:就是第七节的“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他就是,他从侧面描写了听众的反应,来烘托王小玉的说书的技艺精湛。

师:哦,用听众的反应来写王小玉说书技艺的精湛。好,你请坐。还有没有?听众的反应。(写在黑板上)好,你说。

生:还有第八节中通过听众的评论来写王小玉说书的精湛。

师:听众的评价。你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说一下。

生:“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师:这些的是听众的评价。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好,你说。

生:还有第四节……反映王小玉的技艺高超。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生: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白妞〕名叫王小玉。妞,女孩子。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师:黑妞 唱得好还是白妞唱得好?

生:白妞唱得好。

师:白妞唱得好。这属于那一种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侧面烘托。好,请坐。还有没有?这位男同学。把话筒给他。   

(板书)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第一节,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师:可见来听说书的人……

生:非常多!

师:……王小玉说书啊可以说是坐飞机,吹喇叭,名声在外。好,请坐。写到了戏园子的情况,对吧?还有,你再说。

生:刚刚同学都找的是观众的反应,我找的是从道具烘托王小玉技艺的精湛。就是在第一段,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这一点说明王小玉她在唱的时候用的道具非常少。用的道具那么少,还能唱出如此精妙,现出她技艺的精湛。

师:就像我们《口技》当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好,请坐。刚才同学提到的是戏园子的盛况。好,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好,这位男生。

生:在第一节最后,“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这样就可以体现人们为了不吃饭也要听王小玉来说书,说明王小玉技艺很精湛。

师:都是慕名而来的。好,你再说。

生: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他说了两点,一点事时间之早,第二点是座位之多。

师:很早的时候都坐得满满的了。并且上面还写到,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抚院”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抚院”和“学院”都是当时的一个官职,怎么说,就是一个机构。

师:恩,一个机构,一个官僚机构。

生:然后“定”字就是这个坐已经定下来了,抚院和学院里的人来坐,说明这个王小玉的名声已经到了京城当时官家那里,说明她名气很大。

师:名气很大。不只是平民百姓来看,而且那些达官贵人也来看。用一个词来说,这叫她的说唱技艺是?

生:精湛的。

师:精湛的。说明?你说!雅俗共赏。哦好,请坐。那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方面,那么我觉的呢,琴师的演奏应当也属于一种烘托,也是打一个比喻。大家看一下,写琴师演奏啊,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能不能找到?xx,你起来领着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就是写琴师演奏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

生:只是到后来开始。

师:恩,好,你来喊“起”。

生:只是到后来,一、二……

生(齐声):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师:啊,好,那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很多,好的,请坐。那么有没有同学来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看大家刚才都谈了很多,针对这个烘云托月,谁来总结一下。哦,后边的男生。

生: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烘托手法,在真正正面写王小玉说书之前,描写了观众的反应,黑妞以及拉弦子的人的表演,以及乐队的盛况,然后说出王小玉技艺精湛。一方面呢是说明了王小玉技艺精湛,再直面描写也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

师:好,请坐。那么刚才这位同学说写得这一些都是为了伴一个主角,是谁啊?

生:王小玉。

师:是王小玉。那么王小玉引港就是这个月亮。(板书)好,那么我们再来回过头来解决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那个问题。刚才啊这位同学说,他觉得第六段和第七段的比喻很难懂,那么老师也觉得第六段第七段是否精彩就在于运用了很多比喻。(ppt演示)大家能不能找到?第六段第七段。好,后面的女同学。

生:在第六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句比喻写出了观众在听了王小玉说书以后,心里特别地舒服……

师: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你说这句体现了王小玉声音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王小玉声音的甜美。

师:甜美。好,那么这一句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写的呢?写声音的?

生:感觉。

师:感觉。还有?

生:听觉。

师:听觉吗?吃人参果。

生: 味觉。

师:诶,是味觉。那么这位同学,你觉得这与已经学过的比喻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句运用了同感,更形象地写出了他心里的感觉。

师:那老师问,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比喻只是详细地写出了喻体和本体,这个比喻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师:啊,这位同学的知识啊,还非常的渊博。喻体和本体,你能不能打一个比方?

生:比如说,这湖水像玻璃一样清澈透明。

师:我记得我们以前小学的时候经常造句,随便的打个比方,好,这个同学。

生:这湖水很清澈,透明的像玻璃。

师:湖水像玻璃。好,请坐。那么,湖水像玻璃,那么你看这个比喻,刚才同学说了本体和喻体。哦,你还想再回答问题。

生:我们以前学过了《紫铜罗瀑布》也运用了这种通感的手法,有一句是这么说的,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一局运用了通感,把香气通了嗅觉还有那个视觉,把香气也变成了浅紫色的了。

师:哦,你学的真扎实。那么你以前学过了这种手法对吧?

生:对。

师:那在这《紫铜罗瀑布》当中有,那么你能不能给同学分析一下它跟我们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认为,通感和一般的比喻,一般的比喻就是直接地通过,还是通过,比如说,视觉看到的,由这个湖,非常的清澈,像玻璃一样,都是视觉。

师:恩,都在一个层面上。

生:恩,对。但是呢,就是说通感跨越了这一个层面,可以从嗅觉变到视觉,也可以从听觉然后也变到视觉这样的一种,运用了人体各个感官相通的手法。

师:哦,一个立体的比喻。

生:对。

师:如果我们说一个平面的比喻象征着黑白电视机,那么这个就是一个?

生:彩色电视机。

师:彩色电视机。香味能闻到,而且是浅紫色的香味。好,请坐。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当中也多出运用了这种手法。其中有一处这样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那这个比喻粗看不太合理,那么屡屡歌声怎么变成了清香了呢?但是你再仔细地想一想,那么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歌声是不是若有若无的啊?

生:是。

师:那清香呢?也是若有若无的,时断时续的,那么这样一打通,各种感官一打通,就像那位同学刚才所说的,就变成了一个共通的,立体式的。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在我们文章当中。好,我们把机会让给一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好不好?你来。                      

生: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它通感的是听的,而他这里写的是看的。

师:这样能突出她声音的什么特点?

生:婉转。

师:好。从视觉来写,还有没有?你有没有找到一句?

生:我认为这一处是在,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我觉的这一句就是利用放东洋烟火来比喻王小玉声音的……

师:东洋烟火你放过没有?

生:没有。

师:没放过!同学们见过吗?

生:见过。

师:能不能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生:非常漂亮,就是像……

师:像孔雀开屏,像?

生:像菊花开的时候,像天女散花一样。

师:像菊花开的时候,像天女散花一样,非常的壮观。那么这节突出了声音的什么特点呢?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一个弹子上天,天女散花。好。

生:我认为可能是她唱歌时的余音,向四周分散,使人们听了回味无穷。

师:变化多端。

生:对。

师:好,请坐。刚才啊同学们都说了很多,老是觉得这样优美的文段,如果我们不读啊实在有些太可惜了。那么我带领大家齐读第六自然段。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一、二……

生: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师: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想不想背?

生:想!

师:看来有得同学啊都很为难了,不过呢,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背诵方法我想还是能够达到快速背诵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文字来描写声音,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文字变成可视的形象。请同学们看。(ppt演示)跟着老师一块来试着背一遍。“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大家一起来。

(师生齐背)

师生:“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师:最后写到了台下听众的反应。好,下面呢,现在大家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跟着老师小声地来背。

师生:“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绝唱》教学反思
《绝唱》阅读练习及答案
《绝唱》表格式导学案
《绝唱》导学案
《绝唱》学案
《绝唱》说课稿
《绝唱》同步练习
刘鹗《绝唱》原文阅读
鲁教版《绝唱》教案4
《绝唱》教案3
《绝唱》教学设计2
《绝唱》教案1
《绝唱》课件4
《绝唱》课件3
《绝唱》课件2
《绝唱》flash课件1
《绝唱》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