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1-29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班级___ 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殊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关介绍: 
1.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在内容上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 
2.主要经历: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在后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监察御史借机上奏弹劾说:“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到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文本研习: 
(一)《定风波》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3.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什么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这首词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内容。  
  
  
2.这首词怎样具体表现“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之情?  
  
  
  
(三)《水龙吟》 
1.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杨花的哪些妙处。 
  
  
2.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从意境的高低、艺术构思和语言艺术中选取一点与章词相比体会其新妙之处。 
  
  
  
(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吟啸(yín)    缀合(zhuì)   萦损柔肠(yíng)  
B. 悼 
亡(dào)    轩窗(xiān)   反躬自省(xǐng)      
C. 栖息(qī)     双鬓(bìn)    抛家傍路(bàng)  
D. 和诗(hè)     瞻仰(zhān)   不即不离(jí)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1032~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B. 苏轼诗论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其中“元”“白”“郊”“岛”分别是指唐朝诗人元稹、白居易、孟郊、贾岛。  
C. 四川眉州三苏祠有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三词客”指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  
D.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二、名句填空 
(1)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                      。 
(3)十年生死两茫茫。            。           。千里孤坟﹑                    。 
(4)纵使相逢应不识,              ,            。 
(5)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            。 
(6)春色三分,           ,             。细看来,                 ,         。 
(7)缺月挂疏桐,               。时见幽人独往来,                     。惊起却回头,                 。拣尽寒枝不肯栖,                    。 
三、拓展阅读  
1. 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  
注释: ①孙郎:孙权。他曾亲手射虎。②天狼:天狼星。古代借它来比喻来犯的敌人。这里指西北的西夏。  
(1) 词的上阕,作者写出猎盛况时使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和                。  
(2)冯唐是汉文帝时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虽然立了大功,却因小过失而被逮捕。冯唐向文帝进言,说魏尚不应当受罚,文帝就派他去宣布恢复魏尚的职务。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寓意是什么?

(3)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表现在  
                     ;下片表现在                                             。 
2. 阅读苏轼《临江仙》,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hú)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 恨,感到缺憾。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④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1)此词因何事而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2)上片主要写什么内容?


(3)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


(4)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


3.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中秋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上阕与下阕是否分别写出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参考答案 
文本研习: 
(一)《定风波》 
1.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3.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①入梦前的思念;②设想相逢后的情景;③梦中相见的悲喜;④梦后的感慨。  
2. “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 (“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暗示),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不忘。 (解题时注意,“不思量,自难忘”是全词之“眼”,统率所有事实,因此要做全面分析)  
(三)《水龙吟》 
1.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2.(1)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2)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3)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主观感情物象化;运用的是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的手法。  
2. “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三、拓展阅读 
1. 
(1) 借代  夸张  
(2) 通过冯唐的典故来表达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2. 阅读苏轼《临江仙》,然后回答问题。 
(1)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2)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3)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4)内容上: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3. 
(1)表达了对不能团聚的亲人的慰藉之情。  
(2)上阕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寄寓着作者出世、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貌似出世的内容,实是人世思想的反映,因而不能孤立地认为上阕反映的是出世的思想,下阕反映的是人世的思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千古奇才——苏东坡ppt课件(114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复习检测练习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ppt课件1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2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