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教版选修《绝地之音》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15


会员:zairanran 友情提供

《绝地之音》教案
(本文选入苏教版高二选修课文) 
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十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牛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安排
    l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山温水软的江南孕育出的是曲调清丽优雅的评弹,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气冲云霄的秦腔。秦腔里的那种率性的豪迈与粗犷足以震撼每一个听众的心灵。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又是怎样的一首曲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品读•探讨]
    一、作者简介
    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硼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相错的所在。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马步升“灵魂的边界”那一组散文堪称为此集的优秀之作。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二、品读
    《绝地之音》记叙了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所聆听到的绝地的天籁,这让作者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引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一部分(第1段):追忆绝地之音。
    问题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明确  作者要强调的是主观感受力的震撼,和他对这次经历的独特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态的描绘。因此即便是不同的描绘“也常使对方泪眼盈盈”。
    第二部分(第2~6段):邂逅绝地之音。
    问题1  为什么作者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
    (1)“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2)“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正是黄土林的狰狞和险要、长城的威风和壮观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问题2  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的特点?    明确  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
    作者写途中的曲折蜿蜒,表现地势的险要;写上山时无路可走,表现山峰的陡峭。作者极力突出险要陡峭,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
    问题3  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赞赏之情。
    问题4  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这个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
    明确  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奇观。以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为是绝地中的绝地。
    问题5  作者在绝地听到了怎样的绝唱?
    明确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问题6  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明确  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过去。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半部分“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现在的长城。现在的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第三部分(第7~lO段):捕获绝地之音。
    问题l  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捕获了绝地之音?
    明确  “我”在腾格里大沙漠,当“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时,面对四周“望不断的沙丘”,找不到任何的依靠和栖息之所。就在这样一个“与生命无缘的荒漠”里,“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人我的心房,我濡湿了于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
问题2  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明确  绝地,才能进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1)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2)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奇绝的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境。
    (3)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4)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有”。它无调,却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
    (5)这样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地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问题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  这是作者写的一首家乡人民的生命赞歌。他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严酷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艰苦而真实生活状态。正是在这块几乎不适于人类生衍繁殖的地方,人们不仅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有哲思,有铜鼎铭文,有秦腔,有花儿,有长城。因为地绝而人心不绝,地荒而人心不荒。对于这样一片文化和土层一样深厚的黄土地,以及顽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者怎能不震撼,又怎能不赞赏呢?
    三、总结
    1.文章条理清晰。
    追忆绝地之音——邂逅绝地之音——捕捉绝地之音
    2.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作者用绝地之音表现人类在绝境中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音本身就是生命力的本身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3
《绝地之音》ppt课件2
苏教版《绝地之音》ppt课件1
《绝地之音》教案1
马步升《绝地之音》全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