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第一千个球》教案及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2-25 |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第一千个球》
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2、准确把握文意,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3、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
4、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理解。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曾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
斯诺的记者生涯,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斯诺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数十年如一日,为促进中美两国伟大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临终时,他用尽了生命的最后力量所讲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他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次年写成《西行漫记》一书,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工农红军的长征。
二、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
三、课前热身:
1、生字:
kāng kǎi dòng hè kē jiào è jǔ sàng
慷 慨 恫 吓 磕 头 教 使 怒不可遏 沮 丧
shàn sù qīn yù sháo sǒng yá
膳 宿 钦 佩 晓 谕 韶 山 耸 听 衙 门
2、多音字:
丧:(sāng)奔丧、丧事 (sàng)丧失
吓:(xià)吓人、吓唬 (hè)恫吓、恐吓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鲁迅自传》并与本课对比,归纳两篇文章的取材范围的不同点。理解传记的取材范围:可以是人物一生的主要经历,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内(比如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
提示:
①《鲁迅自传》:1881年到1930年鲁迅大约50年的主要经历。
②《毛泽东的少年时代》:1893年到1909年毛泽东1至16岁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
2、分析鲁迅和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基础,你认为影响鲁迅和毛泽东成长的关键各是什么?
提示:
①鲁迅:弃医从文,认识到用文化改变中国人的思想和命运。
②毛泽东:阅读大量书籍,吸收很多先进的革命思想。
3、概括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末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 1层(4~8段)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2层(9~19段)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3层(20~21段)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4、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
提示: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的少年时代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凡之处:他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敢于反抗旧思想、旧势力。
五、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简介了少年毛泽东的家庭情况,都写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介绍毛泽东家境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分析第一层。
这一层写毛泽东10岁到13岁时的生活经历,从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哪些性格?
提示:一是写他在小学堂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为,以逃学的方式对老师的行为进行“抗议”并收到了较好的结果,“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些了”。
二是写他在家里联合“反对党”组成“统一战线”共同“打击执政党”。这两个内容表现了少年毛泽东敢于抗争的性格。
2、分析第二层。
(1)这一层写毛泽东13岁到16岁的生活经历,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一是写他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并取得了胜利;
二是写他在学堂和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
三是写他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2)少年毛泽东用什么办法反对父亲的专制?
提示:同父亲辩论时“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而且这种办法“很有效”。
具体表现他如何反抗父亲的专制,有效地维护了自己的权利。
(3)少年毛泽东怎样看父亲对他的兄弟的“严厉”?
提示:(第11段),说明了他擅长思索并且有独立的见解。
(4)在毛泽东反抗意识和政治思想形成过程中,哪些书籍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示:《水浒传》《精忠传》《隋唐》《三国》《西游记》这些关于造反的故事增强了他的反抗意识。《盛世危言》使他懂得了接受新思想,科技的进步才能使国家富强。
(5)少年毛泽东读书“如饥似渴”,他都爱读哪些书,不喜欢读什么书?
(6)少年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他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提示:《盛世危言》。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等,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第13段)
(7)学堂里的先生和毛泽东的父亲喜欢让毛泽东读什么书?各有什么目的?
提示:经书。先生是为了让他接受封建教育,把他培养成封建统治的维护者;父亲为了让他光耀门楣,替自己打赢官司。
(8)少年毛泽东擅长思索、对问题有独立见解,这一点在本层中也有体现,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的?
提示:一是同情造反的饥民,并由此进行深入地思考;二是“钦佩、赞成”那位“激进派”教师,表现出他不随波逐流、善于思索的性格;三是写他“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9)你是怎样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的?
提示:为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强民富,国兴民荣。
3、分析第三层。
这一层写毛泽东16岁时的生活经历,写了什么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
提示:大胆地接受新生事物,迎接新的人生挑战。
六、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幽默。
(1)“我的抗议行动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2)“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3)“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
2、全文通俗易懂。
《第一千个球》
一、作者简介:
球王贝利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他以卓越的球艺、上乘的球德,赢得了“黑色珍珠”的美誉,被推上“足球之王”的宝座。这位世界足球奇才在1956年至1977年的21年足球生涯中,共参加了1366场比赛,射进1281个球,曾在一场比赛中单枪匹马8次攻陷对方城池。直到现在,他创造的连续3年每年进球超过100这一记录还没有人打破过。
二、课前热身:
1、生字:
pāng tuó yù xī duò chà shè
滂 沱 名 誉 膝 盖 堕 落 刹 那 间 摄 影
2、多音字:
刹:(shā)刹车 (chà)刹那、古刹
薄:(bó)薄弱 单薄、(báo)薄厚 (bò)薄荷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第一千球》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提示:第一部分:介绍自己踢进一千个球时的情形。
(1)“我”踢进第一千球时的情形。
(2)“我”踢进第一千个球时观众的反应。
(3)踢进第一千个球时“我”的感受。
2、概括《慈父与恩师》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第二部分:记述了父亲对“我”的教育。
(1)写“我”抽烟被父亲发现。
(2)写父亲对“我”进行教育。
(3)写父亲的教育对“我”的影响。
3、文章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四、人物形象
(一)贝利:
1、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是怎样看待巴西报纸把他与美国登月的新闻并列刊登这件事的?
提示:贝利在赞誉声中保持理智与冷静,他认为不能相提并论,两次把人送上月球,比发生在足球场上的任何事当然重要得多。
3、文章的两个片断,你可以看出贝利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贝利不愧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不但有出众的球技,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清醒的理智与淡泊名利的谦虚。这一切与从小受到父亲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二)父亲:
1、父亲为什么不赞成贝利抽烟?
提示:原文“你踢球有几分天分,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时候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九十分钟之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从足球事业的角度教育贝利是最有效的,因为贝利把足球视为自己的生命)。
2、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父亲虽然对儿女要求严格,但十分尊重儿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子有方。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1、概括第1段中叙述的事情。
2、第2段中“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这句话与毛泽东反抗父亲、恨父亲的行为及思想矛盾吗?
3、第3段中,少年毛泽东“熟读”经书,又为什么“不喜欢”经书呢?
4、毛泽东“爱”看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这两个词表现了他怎样的喜好和心态?
5、“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具体指什么年龄?毛泽东从这些书中接受到了什么?
6、你认为少年毛泽东读的《精忠传》、《水浒传》等对他后来投身革命有何影响?
7、说说加点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二)《在动乱中成长起来》
毛泽东
当我在长沙的中学读书时,我第一次读到报纸,报名《民力》,是民族主义派的革命的报纸,里面有反抗满清的广州起义及在一个湖南人领导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难的情形。我读了以后,极为感动,并发现《民力》里面充满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时我也知道了孙中山的名字和同盟会的会纲。这时,长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异常,就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有点糊里糊涂。我还没有放弃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崇拜,我不很明了他们和新领袖的区别。所以在我的文章中,我主张应将孙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总统,并以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其时“反对外资”建筑川汉铁路的运动开始,成立议会制度的要求也普遍地展开,但结果皇帝只是下诏组织“咨议会”。于是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了。他们以反对留辫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的不满的情绪。我和一个朋友毅然剪去发辫,但约好相继剪去的一般人却不履行他们的诺言。因此我和我的朋友就在暗中攻击他们并强力剪去他们的发辫,结果有十个人做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者”。这样,在短期内,我已经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进步到要求普遍地剪发了。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关于蓄辫我和一个法律学校的朋友发生争论,各人执持了相反的理论。这法科学生引用经书上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话来辩论。可是我和反对蓄辫的人们在反满的政治基础上造成了相反的理论,叫他开口不得。武汉起义(一九一一年十月)之后,湖南宣布戒严。政局在急速地变动。一天,有个革命党得了校长允许,到一个中学里面作煽动的演讲。当场有六七个学生起来声援他,痛斥满清并号召大家起来建立民国。每一个人都专心一致地听着。听过这个演讲四五天之后,我决心加入革命军,决定和几个朋友到汉口去,同时我们向同学募一些钱。听说汉口非常潮湿,必须穿雨鞋,我就向驻扎城外的一个军队朋友那里去借。我被卫兵拦住,这个地方已经变成十分活跃了,士兵们第一次领到子弹,大批地在开到街中去。当时,叛军正在沿着粤汉路进窥长沙,战事已经开始。在城外发生一次大战。同时城内也起了叛乱。城门被中国的劳工们攻了下来。我靠了其中一个劳工的帮助,重新回进城中。然后站在一块高地上观战,直等到最后看到衙门上飘起了写着“汉”字的白旗。我回到自己的学校,那里已在军队的看守下了。第二天,一个都督政府成立,但新都督和副都督并未做得长,一般地主和商人不满意他们。不到几天后,我去访问一个朋友时,看见他们的尸首横陈街上。作为地主和军阀们的代表,谭延山打倒了他们。现在有许多学生参加军队了。学生军已经组成,不过我不喜欢学生军,认为他们的基础太复杂,决定还是参加正规军队来帮助完成革命。清帝尚未逊位,这正是奋斗的时候。……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
2、从全文来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思想有什么特点?
3、文中学生表示不满情绪的表现行动是什么?
4、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我已经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进步到要求普遍地剪发了”这句话的理解。
5、文末“不过我不喜欢学生军,认为他们的基础太复杂”该如何理解?
【试题答案】
(一)
1、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候的经历,他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
2、不矛盾,反抗父亲、恨父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父亲的严厉也给毛泽东带来一些“益处”(勤快,仔细记帐),这反映了毛泽东的辩证思想观。
3、“熟读经书”是迫于父亲的压力,不得不学,“不喜欢”经书是因为它不能给人带来新思想活力。
4、“中国旧小说”多半反映杀富济贫、官逼民反的事情,符合少年毛泽东求正义、求公道、反抗压迫、反抗专权的叛逆个性,所以他喜爱。
5、大约在13-16岁期间,毛泽东接受了这些小说中的造反精神,学会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6、有一定影响,毛泽东因少年时代的喜造反,好叛逆到成人后参加革命直至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全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对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7、“内战”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与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斗争,并且写出了斗争的策略,双方在做出了有限的妥协后,有效地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二)
1、本文通过“我”青年时期成长中的经历,揭示了当时动乱时代下人们思想的变化。
2、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思想上还是处于跟从别人反清的斗争思想,尚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说明他正在成长之中。
3、以剪去自己的发辫,同时反对留辫的这种方式来表示不满。
4、清朝末期,很多学生去外国留学,其中不乏一些官宦子弟想去国外“镀金”,为了避免外国人嘲笑,他们纷纷剪去发辫,但回国之后又怕遭人非议而带上假辫子,所以毛泽东嘲笑他们。而“要求普遍地剪发”,则体现毛泽东的思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想要以此表明与清王朝彻底决裂的反清思想。
5、当时能够上得起学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其中个人的情况都很复杂,基础不是很牢固,所以毛泽东说他不太喜欢学生军。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