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上 >>课文练习 >>
《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1-04


《论语》选读(九)(十)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演练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笾(     )豆之事  侍于君子有三愆(     )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闵子骞(    ) 
蘧(    )伯玉    裨谌(    )(    )    鲜(    )以仁     仁而不佞(    )
御人以口给(    )   恂恂(    )如      便便(    )言    訚訚(    )如
踧(    )踖(    )   以上为《出辞气远鄙倍》
馁(    )在其中矣    襁(    )负其子   博学而笃(    )志  以上为《学以致其道》
(二)选择、填空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加倍地)    B.东里子产润色之  (加以文采)
  C.巧言令色  (好的脸色)            D.御人以口给  (能言善辩)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孟敬子问之                   B.① 鲁人为长府
     ②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②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C.①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D.①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② 子曰:“使乎!使乎!”           ②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下列各句中,补出的省略部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子曰:“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B.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
  C.闵子骞曰:“仍旧贯(之),如之何?”
  D.出,(子贡)曰:“夫子不为也。”
4.下列加点词语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B.行人子羽修饰之
  C.几彷徨死                        D.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5.下列句子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正颜色,斯近信矣。
    ——端庄脸色神气,就会近于诚信。
  B.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这个人不说话,一说话必定切中要害。
  C.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美好动听的话语,装柔顺和善的脸色,这种人的仁德太少了!    .
  D.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孔子用雅言的时候:诵《诗经》、读《尚书》、主持礼仪,都是文雅的话。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何故也     B.夫子何为     C.又何怨     D.大王来何操
7.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本课的选段来看,孔子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
  B.在本课的7.15章中,子贡用委婉的方式提问,体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
  C.8.4章中提到的“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与1.3章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D.7.1 8章说明《诗经》、《尚书》等都是合乎规范的,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言行,都是有根据的,合乎正统思想。                                以上为《出辞气远鄙倍》
8.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空格内填上正确的词句。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            
  (2)古之学者为     ,今之学者为     
  (3)女为君子儒,无为             
  (4)君子食无求饱,           ,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谓好学也已。
(5)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求之与?抑与之与                  B.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诲女知之乎                       D.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0.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其”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A.贤者识其大者                     B.事父母能竭其力
  C.其皆出于此乎                     D.学也,禄在其中矣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贤贤易色
  A.顺流而东也                       B.左右欲刃相如
  C.越国以鄙远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2.下列句中加点的“攻”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攻”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A.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B.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B.今齐地方千里
  C.璧有瑕,请指示王                 D. 君子至于是邦也
14.下列句子中,与“小人哉,樊须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沛公安在        以上为《学以致其道》
二、课内阅读
(一)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5.写出下列“或”字的意义和用法。
  (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17.孔子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在这个章节里,他同时也强调什么?
 
 
(二)
    (甲)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乙)樊迟请学稼。予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焉用稼                                B.① 心不在焉
     ②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 语焉不详
  C.① 彼波入焉                              D.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 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 盘盘焉,困困焉
1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则”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则山下皆石穴罅                        B.① 则民莫敢不敬
     ②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②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①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D.①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之非
20.对下列“请”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樊迟请学稼  ②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③ 子犯请击之  ④ 璧有瑕,请指示王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1.对上面两段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门弟子中,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就数颜回。
  B.孔子谦虚地承认自己在农业生产知识上有许多不懂的地方。
  C.选文(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缺陷。
  D.从选文(乙)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希望统治者重视对“礼、义、信”等精神素质的培养。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三、课外拓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
                                                               (《礼记·大学》)
【注】①亲民:当作“新民”,使人革除旧弊。  ②定:指人生宗旨、志向得以确定。  ③壹是:一切。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定而后能静                (2)静而后能安             
(3)则近道矣                  (4)先齐其家          
2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B.在亲民      C.先正其心      D.先致其知
25.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B.意诚而后心正
  C.身修而后家齐                       D.而其所薄者厚
26.翻译下列句子。
  (1)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2)致知在格物。
 
 
 (3)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7.以上文段强调“           ”和“            ”是治家和治国的根本。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用了            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九)(十)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笾(biān)豆之事  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闵子骞(qiān) 
蘧(qú)伯玉    裨谌(pí)(chén)    鲜(xiǎn)以仁     仁而不佞(nìng)
御人以口给(jǐ)   恂恂(xún)如      便便(pián)言    訚訚(yín)如
踧(cù)踖(jí)    
馁(něi)在其中矣    襁(qiǎng)负其子   博学而笃(dǔ)志
(二)选择、填空题
1、A(通“背”,乖戾)
2、D(说。A、代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做,帮助;C、派,使者。)
3、C(本句中的“仍旧贯”意思是沿袭旧的事例,停顿为“仍/旧贯”)
4、C(A、那个人,B、古代官名,D、去一次是(能够)……)
5、D(雅,正,合乎规范、标准)
6、A(A为一般疑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7、C(不自相矛盾)
8、(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2)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3)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D(A、“与”通“欤”,B、“亡”通“无”,C、“女”通“汝”。)
10、C(与例句都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大概”,A、它的,B、自己的,D、这。)
11、C(都为意动用法,A、名作动,B、名作动,D使动用法。)
12、D(都作“攻治、研究”讲,AC、进攻、攻占,B、打磨。)
13、A(B、土地面积,C、指出来给……看,D、到达。)
14、B(都为判断句,A、被动句,C、定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二、课内阅读
(一)
15、(1)有的人,代词。(2)或许、可能,副词。(3)或者,连词。
16、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让人讨厌。
17、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的修养,徒有口才也是没用的。
(二)
18、A(哪里。B、兼词,于此;助词,无义。C、兼词,于此;代词,之。D、语气助词,无义;词缀,……的样子。)
19、B(那么,就。A、原来是,就。C、却,就是。D、那么,却。)
20、D(②④ 皆作谦词,有“请允许我”之意。①③ 皆有“请求对方同意自己做某事”之意,不作谦词)
21、B(文中流露出孔子轻视农业劳动者的思想不足)
22、(1) 有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从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2)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三、课外拓展
23、(1) 指心地平和 (2) 指居处安详 (3) 规律 (4) 管理好
24、D(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5、D(表并列,其余表因果)
26、(1) 学习高级阶段的宗旨,……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不加改变。
(2)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原理。
(3)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4) 他所重视的却减损了,他所轻视的却增加了,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有的!
27、格物   修身   顶针
(兰五中  毛建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情景默写汇编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练习
《兼爱》拓展练习
《五石之瓠》练习题
《老子》四章知识点梳理
《陈情表》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苏武传》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滕王阁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逍遥游》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兴贤》作业练习
《鞭贾》作业练习
《心术》作业练习
《原毁》作业练习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作业练习
《荔枝赋并序》作业练习
《后赤壁赋》作业练习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业练习
《寄欧阳舍人书》作业练习
《与微之书》作业练习
《与尹师鲁第一书》作业练习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业练习
《方山子传》作业练习
《陆文学自传》作业练习
《六一居士传》作业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作业练习
《百丈山记》作业练习
《道山亭记》作业练习
《黄州快哉亭记》作业练习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