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上(初一上) >>单元练习 >>
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综合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19


 第六单元综合训练
【单元导读】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诗歌散文更是珠玑满盘,流光溢彩。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包括三篇古代散文:《〈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和《伤仲永》;两篇古代诗歌:《木兰诗》和《古诗五首》。学习《〈论语〉六则》,从中可以懂得应该怎样学习;《〈世说新语〉二则》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读了《伤仲永》之后,你会从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中,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读完《木兰诗》,你会为木兰那种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的壮举而振奋不已;《诗五首》则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了诚挚的友谊,寄语殷切,情意悠长。
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沉淀,是传统文化的窗口。学习古代诗文,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对待这些古代作品,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分析,取其数理化,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口语交际】
——交谈语文学习体会
一、学习重点
结合《(论语)六则》和《伤仲永》两篇课文,侧重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谈进人中学以来学习语文的感受或体会。
二、口语交际指导
1.结合《{论语)六则》《伤仲永》两篇课文,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积极发表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或应有的学习态度。
2.说话要清楚、连贯、有一定主题,或谈学习方法,或谈学习态度,或谈作文苦乐等。
3.态度诚恳,虚心学习他人长处,注意总结积累,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三、口语交际范例
生平最怕作文,老师出题,我常抓耳挠腮;苦思半天,最后常是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草草应付老师完事。
教学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校园,作文课在不知不觉中生动起来,老师要求我们多观察,多积累,写自己身边的事,抒自己真情实感,那天我和妈妈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恰好有作文课,我不假思索地把此事写进了作文,没料到,那篇作文竟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这可是生平第一次啊!
从此,每次作文,我总是写所见所闻所做的事,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的文章连连获奖,校报、市报也多次刊登,这一次次作文练习的成功,更增强了我练习作文的信心。
现在想来,作文其实并不难,关键是你有没有关心生活,投人生活,留心观察,平时积攒的作文素材多了,作文时就不怕无话可说了,同时,只要认真学习语文课本中文章的写作技巧,广泛阅读书报,你一定会妙笔生花的,不信,你就试试!
【口语交际练习】
1.和别人交流英语或数学学习体会和方法。
2.[医院交款处前]
阿姨:喂喂,小伙子,你怎么加塞呀?你没长眼睛啊!看不见大家都在排队吗?
小伙子:你算老几,少管闲事!
谷阳:叔叔,大家都着急看病
[妈妈气喘吁吁地赶来]
妈妈:女儿,这么多人,咱别排队了,我带你去找熟人,直接拿药算了。
谷阳:妈妈,你不能这样,   。
妈妈:好吧,听你的。
老爷爷:这小姑娘真是个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利益的好学生。
谷阳:   。
(1)在这段话里,谷阳坚持了哪两种观点?

(2)对话中有两句话不得体,请在原句下面用横线表示出来。

(3)对话中有句话不简明,请你找出写在下面。

(4)文中横线上应该填上谷阳说的话,如果你是谷阳,应该怎么说?

参考答案:1.只要谈出一个方面即可。 2.(1)要自立;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2)①你没长眼睛啊!②你算老几,少管闲事。(3)这小姑娘真是个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利益的好学生(或老爷爷的话)(4)此题答案不确定,如“按先后顺序”“不能走后门”或“谢谢夸奖”等等之类的话即可。
【写作】
——改写《木兰诗》
文言文的改写不同于翻译。就初中生而言,改写时应根据原文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原文的情节进行适当的扩充和改动。翻译文言文要求学生忠实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把话说通顺即可。改写则允许学生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人物描写的多种手法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适当扩充故事情节使其更详细具体。改写的语言要尽可能明快、生动、个性鲜明。通过改写,达到创新作文的目的。
《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戏曲、动画片搬上舞台和银幕。你可以参考有关戏曲、动画片等,将《木兰诗》改编成一篇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作文思路:塑造木兰的形象是改写的关键,可根据改写的需要,运用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木兰的特点描写来烘托、渲染,以使改写生动、鲜明。
【例文评点】
改写《石壕吏》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是战乱的岁月,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了。
村中断壁残垣,蓬篙满地,十室九空,杜甫望见村东一户人家冒着炊烟。便直奔前去。
房东是一对年逾花甲的老夫妇,还有一个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他们衣着破旧,大人小孩都面黄肌瘦。
由于一天的奔波,诗人和衣躺在炕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村中一阵犬吠,随着街上响起了急促的打门声和叫骂声。杜甫被惊醒,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听着外面的叫骂声和哭喊声,他知道又是抓壮丁的来了。
这时,诗人看见房东老头儿披着衣服,翻过院墙逃走了。接着破旧的大门被拍得叭叭乱响,“开门!开门!人都睡死了吗?”凶狠的叫骂声使人心惊肉跳。老太太哆哆嗦嗦地走到门口,颤抖着双手拉开了门栓。
差吏们进来了。他们凶暴地向老大大吼叫着;“你们家的男人呢?叫他快出来!”老太太哭泣着向差吏们哀求道:“长官,我家里原有三个儿子,现在都到邺城当兵去了。最近小儿子捎信来说,他的两个哥哥都死在战场上了。唉,死了的,也就完了,不再受罪了。我活着的,先混吧,说不上哪一天也……您可怜可怜我这……”
“老东西,哆嗦什么!我问你,你家还有什么人?”一个差吏打断她的哭诉,怒喝道。
“就剩下吃奶的孙子了。儿媳因此忍苦守寡,为的就是这一根苗……”
一个差吏没听老太太说完,就挥动鞭子,要往西屋里闯。
老太太眼看哀求无用,媳妇就要被抓走,只得把心一横,拦住差吏说:“老总,我们媳妇她,她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啊!怎能出去应差!你们一定要人,我老婆子虽然老了,给军队做饭烧水还能应付。你们就带走我吧!我现在就跟你们走,也许还来得及到河阳给军队做早饭呢!”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带着老太婆走出了院子。惨淡的月光下,老太太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哭着随差吏们匆匆而去。
杜甫目睹了这一幕,再也没有睡意了。
夜渐渐深了,小小的村庄万籁俱寂。然而在诗人的耳边,仿佛仍回响着老太太凄楚的哭诉声,西屋里也像隐隐传出了呜咽声……
天蒙蒙亮了,老头悄悄地溜进家门。当他听到老伴儿被抓走的消息后,不禁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杜甫能用什么话语安慰他呢?诗人只是默默地送给他少许零碎银子,使又匆匆地跨上了旅程。
〖点评〗
《石壕吏》是一首杜甫杰出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改写后的故事使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差吏的凶狠和蛮横,老妇人的凄苦和无奈。想像丰富,内容具体,描写细致,体现了改写文言文的大胆创新的特点。
【单元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燕山(yan) 胡骑(ji) 机杼(zhu) 环谒(ye)
B.华歆(xin) 邑人(yi) 优劣(nie) 泯然(min)
C.军帖(tie) 可汗(han) 朔气(shuo) 城阙(que)
D.宦游(huan) 曲阑(lan) 云鬓(bing) 辔头(pei)
2.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字词。
①诲人不倦(   )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③朔气传金柝(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3.下列各句中的数目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两个的分别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仲永生五年
C.军书十二卷
D.又七年,还自扬州。
E.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5.按要求填空。
①如果你的一个同学被其他人误解了,但他并不生气,仍像从前一样去宽以待人,你这时就可用我们学过的《〈论语〉六则》中的一句话来表扬他。这句话是“    ,    。”
②《木兰诗》中的“   ,   ”两句揭示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苦。
③你的一个最要好的同学要到外地去读书了,送别的时候你可以引用王勃的两句诗“    ,    。”来和他共勉。
6、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⑴默而识之(  )
⑵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⑶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⑷友人惭,下车引之(  )
⑸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尊君在不。
D、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二部分:
     (一)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9.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0.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1.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第四段主要写什么?为什么略写?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

15.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16.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17.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A 在不?”答曰:“待 B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C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8.将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
19.将“君”、“尊君”、“家君”正确地填人文中的A、B、C处。
依次是:
20.找出描写友人神态的词句写在下面。

21.友人为什么会遭到元方的驳斥?你赞同小元方的做法吗?

22.你如何看待“信”和“礼”?

     (三)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23.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4.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26、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四)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2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
2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
29.“敝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    。这是诗人的      ,是艺术的   。
3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在于    。
3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3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第三部分:写作
学了《伤仲永》后,我们无不为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而感到可惜。如果方仲永及其周围的人是另外一个样子,现在的方仲永又将如何呢?请以《夸仲永》为题写一篇作文,500字以上。


(参考答案:1.A 2.①教导②相符、相当③北方④回头看 3.AC 5.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⑴知识⑵仲永⑶仲永写的诗⑷元方⑸书具 7.D 8.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9.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0.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1.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2.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由于诗的重点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略写。 13.A 14.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5.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6.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7.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9、依次是:尊君、君、家君 20、友人便怒;友人惭 21、因为友人无信无礼;“信”,是立世之本,友人无信还无礼,小元方据理反驳,做得好。 22、“信”是立世之本,“礼”是做人之本。 23.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4.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25.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26.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27、闻 28.暗,春夜,故园情 29.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想像。夸张(注意“满”字的作用) 30.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31.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 3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德化县2016年秋语文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练习
德化县2016年秋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练习(二)
德化县2016年秋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练习
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检测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2015年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题
2014年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复习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自测题
2013年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重点字词复习汇总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重点字词汇总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重点字词汇总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能力训练测试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二单元重点字词复习
2012年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蒸阳中学2012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过关测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基础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重点字词复习汇总一识记音形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重点字词复习汇总一识记音形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重点字词汇总一识记音形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重点字词汇总一识记音形
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语文版七年级上单元练习(全单元)合集
2010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2010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2010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2010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0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2010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2010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鹿邑老君台中学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本知识测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